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谒陵报道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陕西文化人:质朴的情怀感恩先祖


  2009年3月30日20:40
  来源:陕西日报 作者:张玲玲 选稿:实习生 吴佳妮
  陈忠实:“民祭轩辕黄帝活动组委会邀请我担任民祭黄帝的主祭人时,我任何绊子都没打,任何犹豫都没有,说:‘我愿意’!这个思考是一瞬间决定的,原因没有任何说的。这是我情感所至,也是理智所至。”
  中国历史上在黄帝陵对轩辕黄帝的公祭起于春秋时期,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。其后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,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规格。
  同时,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将对黄帝的敬仰流露于文学作品中,例如杜甫“少陵月夜祭黄陵,双手空空无祭品”的诗句,范仲淹“轩辕龙驭古,百代景象裳。高徒桥山上,关河万里长”的感慨。而现今的陕西文化学者,也对黄帝和黄帝文化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细致的研究。
  陈忠实
  1942年8月出生于西安灞桥区。国家一级作家,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陕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、省政协常委。长篇小说《白鹿原》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。
  2004年的重阳“民祭轩辕黄帝活动组委会邀请我担任民祭黄帝的主祭人时,我任何绊子都没打,任何犹豫都没有,说:‘我愿意’!这个思考是一瞬间决定的,原因没有任何说的。这是我情感所至,也是理智所至。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去祭奠自己的祖宗,那他肯定是个不肖之子。”
  文革后期,陈忠实被下放到南泥湾劳动锻炼。当时从西安去延安需要两天时间,第一天在黄陵过夜歇息的时候,他和几个同行相约去黄帝陵祭祖。这是陈忠实第一次拜谒黄帝陵,而其与黄帝陵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也自此开始。
  “当时通往黄帝陵连条正经的路都没有,坟地上杂草丛生,满眼都是冷清荒芜。就在那个寒冬的傍晚,我默默地围着那个枯草和积雪覆盖着的黄土冢走了一圈,所有的杂念一扫而光,竟然获得了一种绝少能有的平静沉稳的心境。那个时候在我生存的全部空间里,喧嚣着‘文革’势力到末途的挣扎却也更显疯狂的声音。只有在整个民族的老祖宗的土冢前,我这个年轻人怀着对祖宗的虔诚,获得了作为一个活人的正常的心境。”
  在陈忠实看来,黄帝是一个被神话了的真实的人,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。他的凝聚力是不可替代的。站在祖宗陵前,任何歧见都可以暂且搁置,寻找化解的途径,求得共存和一统。历代封建王朝的皇权是王朝的象征,皇权在老百姓的头顶,需三拜九叩,需接受“皇叫你死你不得不死”的律令;而黄帝有黄土的颜色,与老百姓同在黄土地上,可以平视,可以和他比一比谁的皮肤更接近黄土的色泽,他是人民意志的集中者。
  陈忠实已经记不清几十年中去过多少次黄帝陵,但不管是在什么时间,不管和什么人,他对老祖宗的拜谒就固定为围绕土冢走过一圈这种形式,绝少写关于黄帝的文字。“几十年来多次拜谒的过程和拜谒之后,都没有产生企图表述的欲望。我现在才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,在于这老祖宗是无法言说的,或者说在我是难以找到表述的语言的。在黄帝陵前,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。”
  钟明善
  1939年生于陕西咸阳,原中国书协副主席,现任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,陕西诗词协会顾问,西安交通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  “首先炎黄子孙应该达成一个共识: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。”钟明善说,“黄帝是黄土地的主人,是黄土文化的代表,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物。司马迁在考察地下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,十分严谨地在《黄帝本纪》中记述黄帝的功德。”
  钟明善介绍,黄帝时代就是现在所讲的新石器时代。而证明黄帝确有其人,有很多实物证据,比如新石器的彩陶。黄帝陵西坡上原先有许多新石器彩陶的碎片,并出土有彩陶盆。
  作为著名的书法家,钟明善为乙酉年龙头节民祭轩辕黄帝大典题写了“龙腾中华”的主题词。谈及黄帝的功德,他自然而然地从文字开始说起。“仓颉是黄帝的史官,其创造文字的时候,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,可见文字的创造是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事情。随着汉字的创造,我国大踏步地进入了文明的时代,现在很多文明礼数都是那个时期形成的。人们现在每到谷雨节气在白水县的仓颉庙祭祀仓颉,也是对祖宗洪德的感恩。”
  在钟明善看来,人不能数典忘祖,祭奠黄帝就是在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。祭奠共同的祖先,可以逐步化解往日的隔阂与误会。在祖先的大纛下,凝聚我们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,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各自的一份努力。
  “海内外华人都是炎黄子孙,就像一个家庭一样,兄弟姐妹们回到祖陵祭拜老祖宗,告慰祖宗近来自己的情况,然后兄弟之间热乎乎地坐着,相互拉拉话,交流各自教育、文化、经济方面的发展。从这个层面上说,祭拜黄帝陵是联系海内外华人中华情结的纽带。”钟明善用非常通俗的言语阐明一个很深刻的文化现象。
  一个民族没有传统文化,这个民族的历史是苍白的。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,是非常可悲的。
  钟明善认为,黄帝陵祭拜黄帝只是一种形式,我们要做的并不只是简单地祭祀,而是弘扬黄帝的文化。修缮保护黄帝陵是一个方面,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。比如研究黄帝时期的文化,研究中华文明史的承传,在学校中开设课程,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等。
  肖云儒
  1940年山生,四川广安人。中国文联委员,陕西省文联副主席、著名学者、文艺评论家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和“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称号。
  “黄帝是一个多维谱系的大民族公认的共同祖先,是我们共有的‘种族记忆’、‘集体记忆’。黄帝使潜藏在中国人每个人心底的原始记忆有了超个人的内容,而上升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。黄帝便这样成为这个民族的‘共名’,中华民族的人格神、人格象征。一个像轩辕黄帝这样能够在相当深刻的程度上创造时代、辐射历史的人,是大写的人。”
  肖云儒在谈到黄帝以及中华民族时,谈笑间充满了哲学和智慧。
  “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看,炎黄二帝在历史上确有其人,渭水中游是中华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也大体确认。从文化原型学的角度看,轩辕黄帝、黄帝时代及其相关的史料和传说,作为一种远古的精神文化现象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原始模型,一个精神母题。”
  肖云儒认为,文化学眼光中的“黄帝”已经稍稍不同于历史考古学眼光中的“黄帝”。他是在历史真实黄帝的基础上,由同代和后代人民不断添加文化附着物,不断凝聚新的文化期待创造出来的。作为文化人格的黄帝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,由集体不断传递、不断补充、不断丰富的记忆。
  在肖云儒看来,黄帝是中华民族多维生成和合的人格象征,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质地组构的人格象征,是中华民族文化内在主要特征的人格全息。
  黄帝他在自己人生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精神,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品格最早的基因和价值体系最早的雏形。例如开放自强的创造精神、建功立业的有为精神、为民利族的奉献精神等等,体现了黄帝的文化人格,构成了承传千古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丰富内涵。
  “伦理中心,家国同构,天人合一这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特点,虽然是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形成,但也能清晰地看到其中有着黄帝时代的文化基因”。肖云儒说,“黄帝以德治为先,修德化民。在德治基础上,嫉恶如仇,对邪歹暴虐严惩不贷,在看重实践实绩的基础上,推崇人的道德水准和意义境界。这是伦理中心的初始形态。黄帝治国,以家族辐射部落,以部落辐射民族,由血缘而泛滥地缘,兼达天下。他被尊奉为华夏始祖,举凡华裔部称自己为‘炎黄子孙’、‘黄帝子孙’。这是家国同构的初始形态。黄帝以人而圣,以圣而神,以人道而王道,以王道而天道。这是天人合一的初始形态。”
  

庚寅(2010)年公祭黄帝活动宣传资料选编/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,2010

您是第 位访客!